喜报 | 同济设计在“2015年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中斩获银奖一枚、卓越奖三枚
3月28日,由香港建筑师学会主办的“2015年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及大奖”颁奖晚宴在香港举行,晚宴上亦公布了备受国际建筑界关注的大奖得奖名单。同济设计在此届大奖中斩获银奖一枚、卓越奖三枚,其中:上海鞋钉厂改建项目 (原作设计工作室)获商业办公大楼类银奖、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获社区、文化、宗教及康乐设施类卓越奖、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船码头和宁波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获运输及基础建设项目类卓越奖。
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旨在鼓励和表扬两岸四地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致力提升有关地区的生活质素,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并通过创新和具创意的设计,建立业界及公众更丰富的建筑认知。本届大奖提名期内,香港建筑师学会收到近200份参赛作品,竞逐专业组9个建筑类别奖项。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oan Busquets、法国建筑师Jacques Ferrier、美国帕森设计学院院长Brian McGrath、美国耶鲁大学教授Eeva-Liisa Pelkonen、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Alexander Tzonis组成国际评判团,历经两轮严谨评审,最终选出金奖、银奖、优异奖和卓越奖。
商业办公大楼 银奖
上海鞋钉厂改建项目 (原作设计工作室)
项目建筑师:章明、张姿
昆明路640号,隐没在民宅之中的一座始建于1937年的老厂房,历经变迁,从上海鞋钉厂蜕变为原作工作室新址。改造的过程,如同一场对场所的考古挖掘,在挖掘场所沉淀的成长痕迹的同时,也挖掘出使用者的认知定位与本真的内心需求。改造没有刻意抹杀差异的痕迹,使新与旧在改造中占据同样重要的话语权,并更关注新旧对话中张力体系的平衡维系。从老厂房到工作室,建筑类型的变更有利于我们对于空间模式化的规避,异化的空间形成了对空间可能性的重新认知。功能不再成为界定区域的唯一标准,边界的模糊与弥散的体验促进了各种活动的产生。改造的过程也是校正的过程,这种过程状态带来了新的可能,不可预知的问题成为扭转性的启发,使改造过程成为一个允许校正和不断自我平衡的体系。材料不再以既有的模式存在,也不再局限于既有用途,它以更广泛的可能性成就了空间的自由度。
改造暂时完成了对这个充满岁月印痕的场所的应答,因为在1000平方米的空间中,弥散着过去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事。
社区、文化、宗教及康乐设施 卓越奖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项目建筑师:曾群
设计以一个长方形的混凝土盒子作为建筑的主体,将一组形态各异的两层高特殊功能空间形体均质而随意的穿插在混凝土盒子上。这种自由的形体组合消解了建筑体量,同时在屋面形成有趣的景观和室外空间。设计中对艺术学院使用者的行为特性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三种特性的空间类型:私密性功能场所,公共性功能场所,开放性自由场所。建筑内部还设置了多处内部小庭院,将原本的负面因素转化而成为新的活力场地。
运输及基础建设项目 卓越奖
宁波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项目
项目建筑师:魏崴、王凯夫
宁波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于2013年,面积约25万㎡,是宁波市规划的 “一核、一轴、六组团”城市空间结构中“一核”的中心,集城际铁路、市域轨道交通、区域城市配套工程为一体,属于以铁路交通为主导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筑。宁波站以“海上丝绸之路”为构思主线,由在海风中“飘动”的“丝绸”幻化而成,似随风飘动的“丝带”,又如海面上微微起伏的海浪,整体呈现“轻盈流动”的优美形态。
运输及基础建设项目 卓越奖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船码头
项目建筑师:李麟学
基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面向黄河,远眺大海。是山东省十大旅游新建筑之一。建筑力求最小程度地破坏自然景观、整体架空、只有4个核心筒落地,整个建筑仿佛从地上长出。场地设计中除广场与停车场外,尽量保持原有湿地景观。并通过地下涵洞、廊桥的处理使区域内外湿地环得以连通。一层玻璃体主要为候船与展览、二层玻璃体为咖啡、餐饮等功能。屋顶平台为游人提供了远眺湿地景观与渤海的至高点。巨柱悬挂式结构体系是设计中的独特尝试。